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
超100億簽約+AI賦能安徽智造“火力全開”
“AI+制造究竟能落地哪些場景?”
9月20日,2025世界制造業大會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合作交流對接會現場,10個合作項目總額共計115.58億元簽約金額的落筆,讓這場關于“AI賦能場景”的探討有了扎實的落地注腳,生動勾勒出安徽錨定“三地一區”戰略、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火力全開”的態勢。
會場,目光始終聚焦于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的堅實根基。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安徽已構建起“一核兩地多點”的產業格局,“中國聲谷”“中國視谷”“中國傳感谷”三大集群成勢見效。
最新數據顯示,全省人工智能規上企業達894家,2024年營收突破1704.9億元,較2023年增長近30%;產業鏈關聯企業超1.2萬家,賽迪顧問報告將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評價躍升至全國第五位。
算力支撐同樣硬核,“飛星一號”“飛星二號”等國產算力平臺構建起3.7萬P智能算力底座,其中蕪湖集群以2.6萬P算力規模領跑全省,合肥、宿州緊隨其后,同比236%的增速彰顯安徽算力建設的加速度。這些實打實的產業數據,成為現場企業家們交流的高頻背景板。
政策與產業的同頻共振,始終圍繞安徽實際需求展開。《安徽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行動方案》及政策2.0版的要點清晰鋪陳:最高1000萬元的場景創新項目補助、2024年超2253萬元的算力使用補助兌現,還有95個行業大模型、300余項場景項目的培育成果。
大咖分享中,安徽的產業優勢成了高頻詞。全國工商聯人工智能委員會常務秘書長范叢明提及AI第四次浪潮時,特意指向屏幕上的制造業營收數據:“2024年計算機通信電子、電氣機械、汽車制造等是全國營收TOP10領域,而安徽在這幾塊都有硬基礎——單說合肥,2024年汽車全產業鏈營收就達1.52萬億元,這樣的產業體量,正是AI落地的沃土?!?/span>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的分享,更滿是“安徽智造”的印記。作為扎根安徽的企業代表,他提到的技術成果多與本地產業深度綁定:70B參數的訊飛星火X1大模型基于國產算力訓練,深度推理效率提升至80%以上;安全生產領域,聲學成像儀在安慶石化煉油區實現20分鐘泄漏檢測,準確率100%,比傳統人工效率提升15倍;工業質檢端,海爾、美的在合肥、重慶等安徽周邊基地的家電生產線,靠AI技術實現質檢準確率99.5%、產能提升20%。
劉慶峰還特別提到東盟多語言大模型——目前已助力長安、比亞迪等車企出海,而安徽本土的奇瑞、江淮等車企,也正借助這類技術拓展海外市場,智能座艙年裝配量超1000萬輛的背后,有不少“安徽造”的身影。
長三角樞紐蕪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務平臺的介紹,同樣緊扣安徽“東數西算”樞紐定位。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作為國家布局的長三角樞紐兩大集群之一,蕪湖已落地華為云華東數據中心、火山引擎長三角算力中心等重大項目,總投資超3000億元;而這個全國首個“四算合一”的省級調度平臺,已整合可調度算力超2.5萬P,還能為企業提供最高20%的算力支出補助?!鞍不掌髽I找算力不用‘跨省跑’,蕪湖集群就能對接需求”,這番話讓不少中小企業代表眼前一亮,有人當場記下平臺網址,計劃會后對接本地算力需求。
從簽約臺的務實合作,到政策解讀的本土案例,再到技術分享的安徽實踐,這場對接會處處透著“安徽味道”。超100億元的簽約金額背后,是安徽制造強省戰略的持續推進,是AI技術與本土產業的深度融合,更是民營企業扎根安徽、共謀發展的信心——這條以戰略為引、以產業為基、以技術為翼的“智造”路徑,正讓安徽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加速前行。
(記者 史睿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