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概況
合肥,安徽省省會,地處江淮之間、環抱巢湖,因東淝河與南淝河發源于此而得名,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會員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是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合肥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具有國內領先優勢的數字經濟高地、內陸開放新高地、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現轄肥東、肥西、長豐、廬江4個縣和縣級巢湖市,瑤海、廬陽、蜀山、包河4個區和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新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4大開發區。全市國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818.9萬人。
人文底蘊深厚
合肥自秦朝置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三國舊地、包公故里”之稱,是包拯、李鴻章、劉銘傳、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楊振寧等眾多名人的故鄉。
經濟加速崛起
合肥是中國發展最快城市之一,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09.4億元,增長7.6%,總量居省會城市第9、大中城市第21。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城市、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中心城市、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2018年9月,被授牌成為“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2020年5月,在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合肥首次進入新一線城市名單。
9月24日,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合肥片區總面積64.95平方公里,涵蓋合肥經開區、高新區和蜀山區三大區塊,合肥片區重點發展高端制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型顯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電商等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引領區。
區位交通優越
合肥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以合肥為圓心,半徑500KM的范圍,覆蓋中國東中部地區最發達的7省1市、5億人口,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占全國50%的生產總值和40%的消費市場。
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
合肥是全國交通樞紐城市,擁有高度發達的水陸空綜合交通體系。
鐵路
已開通運營合寧、合武、合蚌、合福、商合杭高速鐵路,實現1小時內到南京、2小時內到武漢和杭州、3小時內到上海、4小時到北京和福州。同時,合安、合鄭、合新等高速鐵路正在加速建設中。以合肥為中心,形成“時鐘”型放射高鐵路網。
公路
合肥市境內高速公路總里程479.74公里,12條路段,合肥繞城高速(G4001)、京臺高速(G3)、滬陜高速(G40)、滬蓉高速(G42)、合安高速公路(G3)、合淮阜高速公路(S17)、合蕪高速(G5011)等高速公路在合肥交匯,呈“二環六射”路網格局。國省干線公路36條,總里程1823.5公里,包括國道5條540.8公里,省道31條1282.7公里。
航空
4E級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區域航空樞紐,全國航空貨運集散中心?,F有40余家航空公司投入運力,執行定期航線90條,通航城市60個。年旅客吞吐量達1228萬人次。
水運
合肥港是全國內河28個主要港口之一,2000噸級貨輪經巢湖、裕溪河通江達海,合肥港集裝箱碼頭2019年吞吐量36.9萬標箱。正在開工建設的江淮運河江淮溝通段按Ⅱ級航道標準建設,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將連通淮河、巢湖、長江,構建起一條連接南北的黃金水道。合肥融入長三角區域港航協同發展,正在加快構建合肥江淮航運中心。合肥與南京港、蕪湖港實現水水聯運,與寧波港實現鐵海聯運。
軌道交通
按照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為目標,全力構建合肥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已開通運營1號線、2號線、3號線,正在加快建設4號線、5號線和1號線三期,推進建設2號線東延線、3號線南延線、4號線南延線、6號線一期、7號線一期、8號線一期工程和S1機場線,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推進巢馬城際全面開工,推進合肥至新橋機場至六安城際鐵路前期工作;促進干線鐵路(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
創新資源豐富
合肥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連續兩年躋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評選前三甲,2019年創新能力榮登國家創新型城市第十位,城市基礎前沿研究監測指數高居全球第十九位。擁有中國科技大學等各類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學生701257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3所,在校生113405人;擁有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電科集團38所、中國機械集團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等各類研發機構1400余個,中央駐肥科研機構8個,建成大科學裝置3個。院士工作站65家,在肥工作兩院院士133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39戶。
2017年1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正式獲批,是繼上海張江之后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建設由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組成的多類型、多層次的創新體系,將成為代表國家水平、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使命的一流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19年,安徽創新館開館運營,為全國的科創成果孵化提供產學研用一體化服務。2020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掛牌,為長三角區域科創成果落地提供專業化服務。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體系
國家實驗室: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環境研發平臺。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合肥一級核心站)、雷電防護與試驗研究重大試驗設施。
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合肥大基因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中科院臨床研究院醫院(合肥)、合肥離子醫學中心等。
“雙一流”大學和學科:中國科大、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
協同創新平臺和園區
加強與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設了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技術創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學城、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天津大學合肥創新發展研究院、武漢大學創新技術研究院、復旦大學合肥先進產業研究院、北外中德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和綜合性創新園區。
產業基礎雄厚
合肥是國家兩化融合試驗區、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等。國務院對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批復,明確了“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戰略定位。合肥現已擁有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家電、汽車、裝備制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六大主導產業,同時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三個產業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名單,構建了戰新產業為先導、高新產業和優勢產業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體系。
未來五年,合肥市將聚焦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重點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家用電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導產業,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建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高效產業體系。
集成電路產業
合肥已成為國內少數幾個擁有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的城市。截至2019年12月份,合肥市集聚了長鑫存儲、晶合集成、兆易創新、聯發科等集成電路全產業鏈企業255家,被列為全國9大集成電路集聚發展基地之一和14個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發展城市之一,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新型顯示產業
合肥現已成為國內產業鏈條最完整、技術水平最先進的新型顯示產業集聚地,面板產線規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隊,是國家首批新型顯示戰新集群。匯聚了京東方、維信諾、彩虹、樂凱、康寧、視涯科技、三利譜、江豐電子、奕斯偉等上下游企業100多家,其中,合肥京東方6代線填補了中國大陸空白,10.5代線全球領先,實現了技術多樣化、主體多元化。
人工智能產業
躋身全國“人工智能”五強城市,獲科技部批復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成功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爭創智能語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中標工信部《2019年先進制造業集群》“人工智能基地分包”,“中國聲谷”影響力、競爭力持續提升。目前,合肥匯聚了一批以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寒武紀、云之聲為代表的行業頂尖企業,新引進??低暋⑺木S圖新、上海移遠等一批龍頭企業,初步形成“基礎應用技術+底層硬件+數據計算+智能終端+行業應用”的產業布局,建立了“瞪羚培育企業—瞪羚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生物醫藥產業
合肥建立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健康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健康產業領軍企業與知名品牌,安科生物、北大未名、盛州醫藥、廣利醫療等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涌現?,F已形成了以立方制藥、兆科藥業、貝克藥業等為代表的化學藥集群;以安科生物、同路生物、智飛龍科馬等為代表的生物藥集群;以華威藥業、威爾曼制藥為代表的現代中藥集群。
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合肥是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和新能源汽車試點示范基地。擁有江淮、安凱、江淮大眾、蔚來、長安、奇瑞、國軒等一批整車制造企業及30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業。2020年,蔚來中國總部落戶合肥,江淮汽車、國軒高科與德國大眾聯姻。合肥目前集聚新能源汽車上下游企業120余家,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未來目標是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制造基地和公眾綠色出行示范城市。
光伏及新能源產業
合肥以打造“光伏第一城”為目標,搶抓新能源產業戰略發展機遇,打造國內支持力度最大的地方政策環境,引增量、擴規模、促應用,培育了晶澳太陽能、通威太陽能、海潤光伏、陽光電源等一批富有影響力的光伏企業,形成從玻璃基板-電池片-組件-逆變器-儲能電池-發電工程等完整的產業鏈,光伏控制、逆變設備出貨量居世界第一。
高端裝備及新材料產業
合肥聚力向高端裝備領域提檔,擁有合力集團、欣奕華、巨一自動化、中國中車、應流機電等一批著名企業,工程機械、大型成套裝備的部分產品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躍居國內前列,美亞光電、泰禾光電等機器視覺企業30余家,占國內色選機市場90%以上市場份額,并加速在數控機床、機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裝備細分領域形成新優勢。新材料產業已形成以工程塑料和橡膠、化學建材、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稀土磁性材料、水泥及其制品、建筑裝飾裝修材料、墻體材料、新型化學化工材料等為主體的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鏈。
智能家電產業
合肥既是全國最大的“中國家電產業基地”,也是國內智能家電品牌最為集中的地區。全市家電產業規上企業90戶,聚集惠而浦、三洋、海爾、美的、格力、TCL、長虹7個國內外知名品牌,擁有美菱、榮事達、帝度、晶弘、尊貴、歐力、雪祺7個本地國內知名品牌,以及華凌、惠科、萬和等知名品牌,建立了集家電研發、生產、銷售、物流及相關配套企業集群的完整產業體系,是全國品牌家電企業集中度最高的城市。
節能環保產業
合肥多年來一直堅持以綠色低碳發展為主線,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一大批從事節能環保產業的科學與技術研究單位,鼓勵企業和園區積極爭創“綠色產品”、“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陽光電源、京東方、安利股份、美菱股份等9戶企業成功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23戶企業成為省級“綠色工廠”。
創意文化產業
目前合肥已形成了以智能語音、廣播影視、數字出版、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為主導的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合肥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集聚400余家文化科技型企業,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文化科技類企業達到56家,科大訊飛、時代傳媒等3家企業成功上市;合肥城市云數據中心公司等5家文化企業成功登陸新三板。
網絡與信息安全產業
目前合肥擁有網絡與信息安全企業100余家,并于2020年新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省級網絡與信息安全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新華三、中新網安、科大國創、和信科技、中科曙光、高維數據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在肥落戶。
量子產業
合肥已經完成國際上首個規?;孔泳W絡“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等重大項目建設,在合肥高新區已經開展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的產業化研究,設立了科大國盾、本源量子和國儀量子公司,打造出“量子一條街”。聚焦量子科技前沿,合肥還擁有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等多個重點科研平臺。
內陸開放高地
合肥既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又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積極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中游城市群互動合作,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發展能級。高水平建設合肥綜合保稅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際內陸港等開放平臺,實現長江經濟帶城市一體化通關,致力打造全國內陸開放新高地。
2019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框架下,合肥市以商合杭高鐵為交通紐帶,以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為基礎,建設長三角區域先行先試的G60科創走廊。
先后與日本久留米市、韓國原州市、美國哥倫布市、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市、俄羅斯烏法市、柬埔寨金邊市、英國德比市等國外27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締結友好合作關系,同21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經貿往來。目前,已有來自64個國家和地區的超3300家企業在合肥投資發展,其中,有境外世界500強投資企業66家。
五大重點發展片區
加快打造包括東部新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空港經濟示范區、西部運河新城、駱崗生態公園在內的五大重點片區。(以下排序以此為準)
東部新中心
緊扣生態環境修復、工業遺產保護、城市改造更新三大任務。合肥東部新中心位于合肥市東部,東起大眾路,南到繞城高速,西臨東二環路,北抵新安江路,橫跨瑤海區、包河區、肥東縣三地,總面積34.1平方公里。規劃核心區總面積約9.4平方公里,總體定位是充滿活力的華東青年中心、全生命周期的安徽雙創中心、三生一體產城融合的合肥東部中心。
大科學裝置集中區
打造最美科研圣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位于廬陽區西北部,涉及三十崗鄉、大楊鎮和科學島,總面積約1100公頃(合16500畝),分別為科學島約2700畝、科學中心新園區約2280畝、裝置拓展區及科學家國際社區約6380畝,生態綠地區約5100畝。其中大科學裝置科學中心新園區選址廬陽區三十崗鄉三國城路以北柴沖地塊,規劃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和穩態強磁場等三大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建設項目(包括園區項目約19億元和主體項目約37億元)計劃總投資約56億元。
空港經濟示范區
加快國際小鎮、集成電路產業園建設,積極申報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位于合肥市西北部,面積185.85平方公里,新橋國際機場坐落其中,距離城市中心約35公里。2013年5月30日,合肥新橋機場正式建成啟用。2013年9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將新橋機場原所在肥西縣高劉鎮,整建制劃歸合肥經開區托管,并啟動空港經濟示范區建設。2014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設立省級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
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東部優化生態;中、西部發展臨空經濟,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臨空產業等。已集聚長鑫12吋晶圓制造、空氣化工、合盟精密、美科電子、華僑城空港國際小鎮、唯品會、菜鳥網絡、中外運物流等一批重點項目。
西部運河新城
堅持生態優先,系統謀劃產業布局,實施核心區路網建。合肥運河新城是合肥市五大重點發展片區之一,位于蜀山區小廟鎮區域,概念性總體規劃116平方公里,近期規劃30平方公里,西至新橋大道,東至小廟鎮界,北至規劃的湖光西路,南至建設中的江淮運河,其中核心啟動區12平方公里。這里是合肥的西部門戶、合六同城化的橋頭堡、合淮一體化的支撐點,同時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規劃發展區和濱湖科學城的創新引領核,為合肥西部片區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和寶貴的空間。正在編制的運河新城概念性總體規劃和核心區城市設計,緊緊依托江淮運河這條主線,全面對標國際一流城市核心區和國內一線城市同類區域,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更國際化的視野,努力打造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環境友好的示范之城、創新引領的智慧之城、健康宜居的時尚之城。
駱崗生態公園
打造“安徽之窗、省會之心、城市之肺”。合肥駱崗生態公園位于包河大道以西,錦繡大道以北,合安高速以東,京臺高速以南,總面積約15.3平方公里。其中景觀綠地面積約7.83平方公里。按照新時代城市規劃理念,充分考慮片區內縱橫交錯的河湖水塘等藍色空間保護,尊重陸域綠色空間,形成藍綠交織的生態體系,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用地布局。產業基礎雄厚,層次突出,規劃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打造高質量發展新高地、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打造現代城市建設新高地、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為新技術的孕育、新產業的誕生能提供土壤,各類技術在此延展,商業化、產業化,孵化一批全國領先的核心企業。
政府服務高效
深入推進政府效能建設,大力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成為全國審批事項最少的城市之一。行政審批項目全部進入市政務服務中心集中辦理,推出“并聯審批制”、“超時默認制”、“缺席默認制”、“全程代辦制”、對緊急事項實行特事特辦制、長三角“一網通辦”窗口,實現企業服務事項異地辦理等一系列舉措,大力推進政府部門流程再造、數據共享、智能聯動。加強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行“網上辦、掌上辦、預約辦、郵寄辦、自助辦”,推動更多公共服務“上網”“聯通”,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先后被評為全國十大“辦事不跑腿”城市、全國7個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非常高”的城市之一。
生態環境優良
年平均氣溫17度,降雨量893毫米,日照1971個小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平方米,是國家首批命名的3個園林城市之一,榮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自然景觀秀美,800平方公里巢湖煙波浩淼,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半湯、湯池溫泉聞名天下,享有“中國溫泉之鄉”的美譽。
營商環境優越
合肥市先后被評為首屆中國營商環境評估進步獎第1名、“全國投資環境50優城市”、“全國十大經商成本最低城市”等。在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勞動力市場監管”“獲得信貸”兩項指標成為全國該指標領域的標桿城市之一;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營商環境與民營企業家評價調查報告》,合肥排名省會城市第8位;中國社科院發布長三角地區營商環境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合肥在27個地級市中排名第8位?!?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在“36城市政務環境維度排名”中,合肥市緊跟北京、上海,排在第三位。連續三界榮獲中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榮譽“長安杯”。
全市建有中科大附屬醫院、安醫大附屬醫院、合肥第一人民醫院等16所三甲醫院,并設立高端醫療服務平臺,為高端人才設有醫療服務通道。建有中加國際學校(學校性質為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臺灣康橋國際學校、中美國際學校、潤安公學(學校性質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等國際化學校,提供一流國際化教育資源。各開發園區為企業規劃建設高端人才公寓、公租房,滿足不同層次人才住房需求。
投資政策
股權投資
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創業、產業發展基金,參與新興產業及科技創新等領域的項目投資,并以靈活方式退出。
投資補貼
對新設立的獨立法人企業首次投資建設項目,單個項目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的新引進工業項目,按照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給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補助。
對普通技術改造項目,給予設備投資最高10%不超過1000萬元補助。
對智能化改造項目,按照整生產線、整車間、整工廠分別給予設備投資最高12%、15%、20%不超過1000萬元補助。
研發獎勵
對新認定的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最高給予500萬元獎補。
對外資設立研發機構的,按其當年實際投資額的10%給予一次性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對新建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第三方檢驗檢測平臺,最高給予1000萬元補助。
對市級重大新興產業專項研發試制投入給予連續3年、最高3000萬元補助。
備注:政策詳見《合肥市培育新動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實施細則》
人才政策
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最高給予1000萬元專項資金或2000萬元創業引導基金扶持,其中成長性好、業績突出的團隊項目,滾動支持最高可達1億元。
一、圍繞人才安居保障,主要有三項支持政策
一是重點產業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如在肥無自有住房,可根據人才的層次,分別按照220m2、180-160m2、140m2、120m2、90m2標準,免費租住人才公寓3年;自行租住的,3年內可分別按每年6萬元、4.8萬元、4.2萬元和3.6萬元標準發放住房租賃補貼,不受落戶條件限制。
二是新來我市重點產業企業工作的博士、碩士和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在肥無自有住房的,可分別按照不高于90m2、70m2和50m2標準,免費租住國有租賃公司房源3年;自行租住的,3年內可分別按照每年3.6萬元、2萬元和1.5萬元標準發放住房租賃補貼,不受落戶條件限制。
三是允許我市重點產業企業人才在市區范圍內購買首套自住住房。在肥首次購買自住住房的重點產業企業的高層次人才,可對應享受60萬元、40萬元、20萬元、10萬元標準的購房補貼,住房公積金貸款申請額度可適當放寬。
二、圍繞企業穩崗引才,主要有兩項支持政策
一是加大穩崗力度,引導人才穩定就業。對在我市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重點產業企業高層次人才,擇優發放崗位補貼,發放補貼的標準為:前3年按實繳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等額補貼,之后2年減半補貼。
二是支持柔性引才,促進企業技術合作。對重點產業企業通過項目合作從市外柔性引進的非本單位研發人員,符合條件的按實付工薪的30%給予企業引才補貼,單個項目(人才)補貼不超過50萬元。
要素保障
合肥水電氣熱等生產要素供應充足,自來水:210萬立方米/日;供電:現有500KV變電所4座,220KV變電所35座;供熱:城市供熱能力達2465噸/小時;截至2019年底,全市燃氣管網已達11159公里,城市建成區實現燃氣管網全覆蓋;五大類公共場所實現無線網絡免費覆蓋。
合作平臺
服務機構
境內外投資者來合肥市投資設立企業,在合肥市行政服務中心統一辦理審批、注冊等相關手續,辦結時限不超過7個工作日。